查看原文
其他

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,可他却坚持做戏具半个多世纪,从未想过放弃!

2016-07-04 美丽西湖




观看京剧、越剧等传统剧的表演时,演员的唱腔和舞台动作总让观众如痴如醉。而舞台上演员华丽的服装和精美的戏具,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。


家住西湖区古墩社区的汪海清,便是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这位老艺人与戏具打了50多年的交道。






戏具脸谱一手造

“16岁那年因为家里困难,我辍学去杭州美艺锦绣戏具厂里做工,那时一眼就相中了做戏具的活。”汪海清说,下定决心后,他就拜厂里冷福宝老师傅为师,从此走上了手工制作戏具的道路。



“说是工作,其实也是兴趣。比如说,当看着一块块背虎口经自己之手制作完成,出现在舞台上时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”




在制作工程中,汪海清在沿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,撰写了50多篇关于专业技艺的学术论文。



戏具制作面临时代挑战


“现在时代变了,说实话戏剧真没多少人要看。戏具制作概念、工艺不同了。过去做了这个行当,现在一直当爱好来做。”汪海清笑侃,戏具制作已逐渐淡出商业用途,作为兴趣爱好,他会将现代元素结合到制作中去。




画京剧脸谱,是汪海清的一个绝活。“事先需要将废纸一类加工成纸浆,然后利用内脱胎技术压制成一个纸质的素面具。不管是黑脸的张飞还是黄脸的典韦,都可以用颜料勾画出来。”




如今很多人会把脸谱用做装饰,汪海清便发挥想象力,甲鱼壳、孩铃鼓面都变成了他的创作平台。




古墩社区特地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一个“汪海清工作室”。每到节假日,汪海清就在工作室里给小朋友或老年人讲解如何画脸谱。



书香四溢出语集


今年69岁的汪海清还是个“书虫”。家中碰到天花板的厚重书架和柜子里厚厚的10多本文集静静地诉说着他执着的热爱。



“我爱写作,这10多本集子里面都是我这30多年写作的原稿,反正感兴趣的东西我都爱写。”于是,文集里有了仙袂飘飘的婀娜舞姿,也有生肖汉字的有趣构造,更有周易卦象的神秘探讨……这些都是源自汪海清的喜欢。


手头上功夫了得,汪海清的嘴上功夫也可谓是“语林高手”,他还写下了“功夫秘籍”。《杭州“儿”语集成》便是其中的第一本。




该集收录了将近500条儿语,每个词汇,汪海清会用最简洁的文字解释词汇的意思和来源。


“你知道,苏堤过后什么意思嘛?”记者被汪老这一问弄得满脸茫然。


“白提(堤)啦!”汪海清说,这就是杭州本土的歇后语,他现在正在整理收集,准备出一本杭州歇后语的集子。“我喜欢关注这些小小的点。”



“儿”语分享


四罩儿:指近视眼、老花眼,戴眼镜之人。


面保儿:旧时对面馆、饭馆之中服务员的俗称。 


嵌发儿:指女孩的刘海。


吃榀东儿:各人拿不同的食物,然后一起分食。


撮巧钟儿:乘机会而取走之意。


龙江哥儿:从黑龙江返杭的知识青年。


剥黄褂儿:敲外地有钱人竹竿。




随着年事渐高,汪海清在创作授徒之外,还致力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普及京剧服装、道具、脸谱等知识。


剧装戏具包涵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,它是历代戏曲艺人和民间工艺师(工匠)们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。目前,西湖区共有65项非遗项目,其中国家级4项,省级8项,市级24项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195entdf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(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)




往 期 [ 匠人精神 ] 特 辑

1、孙鸿权:一生只做一件事 西湖的山水间处处是他的作品

2、潘德炉:一辈子没改过行,只做了卫星海洋遥感一件事

3、唐红英:这辈子只做裁缝,用“西子女工”体现东方女性之美





来源|古荡街道

编辑|雨霞  胡蕾


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

纳凉避暑|弥陀寺公园|西湖好书记

Tim游西湖|形象定制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所谓匠人,就是把自己喜爱的手工领域反复做,坚持做,并在坚持中发展,从他们身上,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闪闪发光的西湖精神~~~为这份实力与坚持点个ZAN吧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